跟蹤騷擾不再只有「面對面」,社群平台才是最常發生的地方
隨著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的普及,跟蹤騷擾的樣態已經從日常尾隨、騷擾,轉向更隱密卻頻繁的社群平台。《跟蹤騷擾防制法》雖未就「網路」、「社群」特別立法規範,但依據法律定義,若加害人透過 IG 傳訊、LINE留言、Threads回覆,出現反覆或持續、具性或性別動機的聯繫行為,仍然可能構成犯罪。
更麻煩的是,這類行為常被誤認為「只是在聊天」、「只是問候」,甚至加害人本身不自知違法。本文將針對這類線上跟蹤騷擾樣態進行完整分析,協助你確認法律風險、理解責任、妥善因應。
法律怎麼看社群上的「反覆傳訊」?來自《跟蹤騷擾防制法》的解釋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第1項第4款明文指出,以下行為若出於性或性別相關原因,並對特定人反覆或持續實施,可能構成跟騷:
「以電話、傳真、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設備,發送文字、圖片、聲音、影片或其他物品者。」
📌 關鍵要件:
- 使用社群或網路工具
- 對特定對象傳遞訊息
- 行為具反覆性或持續性
- 涉及性或性別動機(追求、性羞辱、威脅等)
常見社群平台跟蹤騷擾行為樣態整理
以下是實務上常見的社群平台跟蹤騷擾行為,並說明是否可能構成犯罪:
行為樣態 | 平台 | 法律風險 | 是否構成要件 |
持續透過 IG 私訊追問行蹤、要求回覆 | IG | ✅ 高 | 構成反覆傳訊、具性或性別意圖 |
Threads 多次公開留言貶低且與性或性別有關 | Threads | ✅ 高 | 涉性別歧視與羞辱、具違法可能 |
LINE 傳送語音留言「妳不理我就等著」等威脅語 | LINE | ✅ 高 | 屬具威脅性騷擾、可能構成跟騷 |
限動瘋狂點愛心+不斷回覆 emoji | IG 限動 | ⚠️ 中 | 若具性暗示、追求意圖仍可能構成跟騷 |
在公開平台匿名帳號每天留言「X女你這麼賤」 | PTT、Dcard | ✅ 高 | 屬持續性貶抑,涉誹謗與性別歧視 |
設新帳號繞過封鎖重複傳送訊息 | IG小帳、LINE新帳號 | ✅ 高 | 屬「假冒身分再聯繫」,構成法定樣態第6款 |
📌 提醒:即使無粗口、無明顯威脅,只要反覆+具性別意涵,就可能構成違法。
實務案例分析:法院怎麼看社群傳訊?
📍 案例一:男子以 IG、LINE 傳訊,法院認定構成犯罪
- 情形: 男子分手後不斷透過 IG 傳訊、打LINE語音電話、留言暗示復合,被害人封鎖後又用其他帳號持續聯繫
- 法院見解: 傳訊頻率高、具追求與控制意圖,且無視對方意願,屬「反覆」且「性或性別」意圖明確
- 結果: 裁定違反《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與第18條,處拘役50日,得易科罰金
📍 案例二:女子用 Threads 留言羞辱男同事性別特質
- 情形: 女子以公開帳號反覆留言「你這麼娘誰敢用你」等語句
- 法院見解: 屬性別相關侮辱,且反覆性高,非偶一為之
- 結果: 法院認定違法,處以緩刑並須道歉與參與法治教育課程
📍 案例三:男子被控每日傳訊 IG 追蹤者,法院判不成立
- 情形: 男子每日早安、晚安傳訊 IG 陌生追蹤者,對象未封鎖
- 法院見解: 雖有反覆傳訊,但缺乏性或性別意圖、亦無明確拒絕紀錄
- 結果: 判不構成跟騷行為,但提醒已接近灰色地帶
📌 結論:法院判斷仍以「具體情節」為主,並非只看平台類型。
我只是傳訊,不知道她不願意?法律怎麼看「有無主觀意圖」?
在《跟蹤騷擾防制法》之下,「是否知道對方不願意」並非判斷唯一標準。只要你出於性或性別相關意圖,並對特定對象實施反覆或持續行為,即可能構成違法。被害人不需要主動告知你「我很不舒服」「請不要傳訊」,只要有封鎖、拒讀、不回應等情形,法院就可能認定你已應該知道對方不願意接觸。
此外,「我只是聊天」「她以前也會回我」不能成為正當理由。法律重點在於你是否無視對方的意願,並持續造成困擾與恐懼。
被害人如何應對社群跟騷?三階段因應建議
✅ 第一階段:紀錄並蒐證
- 截圖 IG、LINE 對話,保留時間與帳號資訊
- 記錄傳訊次數、回覆與未讀狀態
- 若有恐嚇、控制、性暗示語句,特別保存
✅ 第二階段:封鎖並觀察是否另用帳號聯繫
- IG限動觀察是否從不同帳號再次出現
- LINE封鎖後是否改用簡訊、FB等繞過
- 建議製作「行為時序表」彙整出現頻率與平台
✅ 第三階段:報警或聲請保護令
- 攜帶對話紀錄截圖、行為時序表等相關資料前往警局
- 亦可聲請法院保護令,限制加害人不得聯繫
- 若情節嚴重,可同時提出刑事告訴與民事損害賠償
加害人如何避免誤觸法律紅線?三點自保建議
- 尊重對方沉默與封鎖行為=不願接觸的重要訊號
- 反覆聯繫前請先思考是否有次數頻率過於平凡而超出一般人能容忍界限
- 如有曖昧關係變質,應中止接觸並避免出現報復、控制言語
📌 誤會可以解釋,但若持續行為讓對方恐懼,最終仍可能構成犯罪。
結語:社群平台訊息仍有可能構成「跟蹤騷擾」
過去我們以為跟蹤騷擾只會出現在夜路、辦公室門口,今天卻可能發生在 IG 私訊裡的一句「妳不回我,我會一直等你」。跟騷法不排除任何平台或媒介,只要你「反覆、持續、具性或性別意圖」,無論在哪裡出現,都可能違法。
對被害人來說,不必再忍耐,也不需要親自對質、公開求援,只要冷靜蒐證、依法報案,即能讓法律介入保護;對潛在加害人或誤會者,認清「沉默=拒絕」與「重複=騷擾」的界線,是避免犯罪的底線。
📞 法律得來訴|處理社群平台騷擾的法律專業團隊
不論你是遭遇網路騷擾、被陌生帳號反覆聯繫,或是在LINE、IG被前伴侶情緒勒索,我們都能協助你依法處理、蒐證、自保,或協助你澄清誤控、避免誤觸法律。
立即諮詢《法律得來訴》,讓我們陪你在數位與法律交界的灰色地帶,找到最清楚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