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令真的保得住命嗎?從信義區命案與土城殺妻案,探討保護令的缺失以及如何自保

2025 年 8 月 5 日

目錄

不是單一悲劇,而是接二連三的重大警訊

2025年7月,一個月內台灣社會連續爆出數起震驚全國的家庭暴力殺人事件。這些案件有一個驚人的共通點:被害人都曾經聲請保護令,但仍在保護令生效期間,慘遭加害人攻擊。

其中最受矚目的兩起個案分別是:

  • 信義區夜店女公關命案:27歲谷姓女子,與前男友長期有暴力糾紛,曾通報家暴、驗傷提告,申請保護令後不到8小時,即在台北信義區地下停車場被前男友劉姓男子持彈簧刀割喉殺害,全身多達30處刀傷,重創社會安全網的信任。
  • 新北土城殺妻案:46歲謝姓男子,妻子聲請保護令成功,但謝男違反保護令後僅遭移送檢方、訊後無保釋回。隔日即在自宅外開車衝撞妻子與小姨子機車,再持雙刀砍殺兩人致死,犯後逃逸,最終在彰化落網。

一個剛拿到保護令,卻在八小時內被殺;另一個違反保護令後被放回,24小時內奪走兩條人命。

這些案例不只是個案悲劇,更是保護令制度的警訊。

保護令是什麼?從《家庭暴力防治法》看制度設計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至第17條,保護令分為三種:

  1. 通常保護令:需由法院審理、開庭、雙方辯論後核發,有效期最長兩年。
  2. 暫時保護令:緊急情況下可快速核發,有效期間由法院裁定。
  3. 緊急保護令:警察機關通報後,法院得於24小時內核發。

保護令內容可包括:

  • 禁止接觸、騷擾、尾隨
  • 限制出入住所、工作地點
  • 命令遠離一定距離(如100公尺內不得接近)
  • 安排受保護人安置或庇護
  • 禁止間接聯絡(透過親友、通訊軟體)

理論上,保護令是家庭暴力案件的第一道法律防線,但現實中,這張紙常常無法擋住尖刀與具有精神疾病的人。

法律碰上瘋子,真的無效?——制度設計的三大漏洞

1. 保護令不是「強制距離」而是「禁止命令」

保護令是一種「禁止行為」的命令,只有當加害人違反後,警察或法院才能進一步介入或逮捕。 這種「先違法、後處罰」的邏輯,對失控加害人幾乎無預警力。

就如律師評論所言:「保護令對瘋子沒有用,因為瘋子不怕法律。」但法律不能只防理性的人。

2. 監控落實不確實,無法預防再犯

土城案中,謝男違反保護令後被警方移送,但檢方認為「情節輕微」未聲押,最終放人後隨即犯案,甚至痛下殺手。這種判斷是否過於輕忽施暴者風險?

事實上,《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9條雖規定違反保護令可立即逮捕,但若缺乏持續監控與資源介入,對高風險個案便難以實質防範。

3. 缺乏有效安置與庇護選擇

信義區命案中,谷女曾透露遭前男友騷擾、恐嚇、破壞財物,但她最終仍照常工作、如常出入地下停車場,沒有轉移或庇護的安排。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7條允許法院命加害人搬離住所、安排安置,但實務上被害人多半不知道如何啟動庇護資源,或礙於工作、家庭等現實困難,無法真正遠離風險。

保護令核發後,請主動與社工合作「擬定安全計畫」

許多被害人不知道,其實保護令核發後,可以主動要求法院或家防中心安排社工擬定個別安全計畫。這是實務上真正能減少風險、提升存活機率的具體措施。

安全計畫可能包含:

  • 行動安全建議:調整上班路線、錯開進出時間,攜帶緊急警報器。
  • 緊急撤離準備:備妥逃生包、證件、現金與安全住處。
  • 居家防護機制:加裝監視器、請警察協助巡邏,或安排庇護安置。
  • 社區與鄰里鏈結:通知鄰居與社區警力留意加害人出沒。
  • 案件追蹤與風險通報:請社工協助與警方、法院保持聯繫,追蹤動態。

要怎麼啟動?

  • 可直接向法院駐點的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地方法院家防中心請求協助。
  • 律師、社工、社會局皆可作為媒介,主動替受害人啟動安全計畫流程。

其他仍在發生的案件:不只是兩起命案而已

除了信義與土城案,近期還有:

  • 台中豐原車站砍人案:女子與其母在火車站被前男友持刀重傷,儘管聲請保護令仍遇襲。
  • 屏東家暴男衝撞妻家:不甩保護令,多次違反保護令施暴並威脅自殘。
  • 土城男當街持安全帽毆打兒子案:家庭暴力依然未止。

這些案件共同揭示:當加害人已進入失控狀態,即使保護令已在手,仍難真正脫離危險。

結語:保護令不是萬靈丹

保護令的存在並非毫無意義,但它必須搭配社工、庇護、法律與人身安全意識共同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不能否認保護令的有其效用,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的使用方式,並學會如何善用它與相關支援資源。

法律不是金鐘罩,最終仍要靠周全規劃與他人協助,才能真正走出家庭暴力陰影。

✅ 本文由《法律得來訴》整理,根據真實案件進行法律解析,協助大眾理解保護令的實際功能與限制。如果你正面臨跟蹤騷擾、家庭暴力、威脅傷害等情況,請儘早與律師討論,釐清自身法律處境,並尋求家防中心或法院駐點社工協助。保護令雖然重要,但僅是防暴系統的一環,搭配完整的安全計畫、庇護安排與法律支援,才能真正為自己建立一道能發揮作用的防線。法律不是萬靈丹,但你不必獨自面對,讓法律得來訴陪你走過低谷,重拾正常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