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欺初犯會關多久?別以為第一次就一定能輕判!

2025 年 7 月 2 日
詐欺初犯會關多久? 別以為第一次就一定能輕判!

目錄

你以為第一次被告詐欺罪就不會真的進去關?以為初犯會自動獲得減輕處罰、甚至不起訴處分?事實卻可能顛覆你的想像!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詐欺初犯會關多久」這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從法條到實務量刑、從和解現實到法律策略,幫助你一一拆解關鍵誤區,提供真正能幫得上忙的法律建議。

你以為「初犯可免責」?認識詐欺罪的刑度與常見誤區

一般人對詐欺初犯的錯誤期待

「第一次犯錯,應該不會被關吧?」這是多數人對詐欺罪初犯的直覺反應。許多影視劇情或新聞報導總讓人覺得,只要是「初犯」,法官會寬大為懷,甚至不起訴、可以輕鬆獲得緩刑。然而在實務中,這樣的想像很可能與事實落差極大。

實務上,檢察官與法官固然會參酌是否為初犯,但「初犯」本身並不是免除刑責的保證,仍需回歸於行為的惡性、犯罪手法、被害人損害程度等因素。

詐欺罪的基本刑度與法條依據

根據《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規定: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換句話說,詐欺罪屬於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名,法院可以選擇判刑但給予緩刑或易科罰金的範圍,但前提是整體犯罪情節不能太嚴重、加害人態度良好,且最好已獲被害人原諒。

詐欺「初犯」不代表沒事:法院重視「被害人損失與態度」

即使是第一次犯罪,若詐騙金額高、手段明顯惡意(例如冒充檢警詐財、使用人頭帳戶收款等),法院仍可能判刑。尤其近年詐欺案件氾濫,司法機關傾向加重處罰,讓所謂「初犯可免責」的迷思逐漸破滅。

詐欺初犯會被關嗎?影響量刑的五大關鍵因素

1. 犯案金額大小與損害程度

這是量刑的第一要素。若詐欺金額僅數千至數萬,實務上有機會以緩起訴、緩刑或易科罰金處理。但如果金額達數十萬、上百萬,甚至涉及多人或集團詐騙,則初犯也可能難逃判刑。

2.是否與被害人和解

法院量刑時,極度重視被害人是否獲得足額賠償並達成和解。許多案例顯示,即便被告態度良好,若被害人堅持求償且拒絕和解,仍可能造成重判。法院在考慮是否給予緩刑時,會特別關注被告是否積極努力彌補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失。也是對被害人權益的一種尊重和補償。

3. 犯後態度是否為主動認罪、態度誠懇

在偵查或法院程序中,被告是否坦承犯行、主動表達歉意、提出賠償或道歉計畫,常是緩刑與否的關鍵。這種態度可能會讓法院考慮到被告有改過自新的可能,因此增加了獲得緩刑的機會。反之,若不配合、不坦白,或態度敷衍,法官通常不會輕判。

4. 犯罪手法是否惡劣、是否涉及集團參與

利用長輩善意、冒用公務人員身份、誘騙小額投資等手段,容易被認定為「惡性重大」。而若與詐騙集團串聯、擔任車手或提供人頭帳戶者,法院判刑會更為嚴峻,即使初犯也可能難以易科罰金或緩刑。

5. 是否為主謀或累犯

如果被告僅是協助者,與主謀相比會有相對較輕的刑責。但若證據顯示主導整起詐欺行為,例如負責策畫話術、主導組織行動或分贓,則會被視為主謀,即使是初犯也可能重判。若又是累犯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將影響法院是否認為被告適合獲得緩刑的機會。

詐欺罪和解有用嗎?詐欺初犯也可能被判刑的原因

和解不是保證免刑:法院仍會斟酌其他情節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和解,就一定免刑」。然而法院審理時,除了是否和解,還會綜合整體情節判斷,包括詐騙金額、犯案次數、是否集團犯行等。

有些案例中,即使被告與被害人已和解,但法院仍認為其手法惡劣或危害重大,最終仍然判刑。例如:

  • 案例A:被告與兩名長輩詐財30萬元,雖已賠償和解,仍判刑6個月、緩刑2年。
  • 案例B:擔任詐騙車手收款10萬元,和解未完全達成,法院判刑1年,不准緩刑。

和解難度高的情境:非自願、涉及多名被害人時更棘手

詐欺案件若涉及多名被害人,或者被害人堅決不願意和解,甚至主動向媒體陳情或提供證據,則被告即使有賠償誠意,也很難取得法院寬待。

影響和解成效的因素:

  • 被害人是否認為被告有悔意?
  • 是否提出具體可行的賠償計畫?
  • 是否能即時支付一筆具誠意數額的和解金或分期付款?

遇到詐欺指控怎麼辦?初犯者的自保與應對建議

盡早諮詢律師,評估法律風險與可能處理方向

一旦接獲傳喚或被通知列為被告,應立刻尋求專業律師協助。律師可協助你分析案情是否符合緩起訴、緩刑條件,並協助你整理證據、出庭應對。

越早尋求法律協助,越能避免失言或忽略重要自保細節,例如在偵訊中未提出有利事證。

積極蒐集有利證據,減少惡意揣測空間

如果你主張並無犯意(例如誤會、雙方金錢往來本有共識),應立即蒐集以下資料:

  • 相關聊天紀錄、通訊內容證明雙方關係或溝通過程。
  • 轉帳紀錄、收據,證明金錢是否回饋。
  • 證人證言,例如朋友、家人可證明雙方往來性質。
  • 對方如有曾明確表示「不提告」或「願意再談」,也應保留。

真誠道歉與賠償,是爭取緩起訴與緩刑關鍵

法院與檢察官評斷一人是否「值得給機會」,往往取決於你是否展現真誠悔意。可主動聯繫對方協商、表達賠償誠意,並非單靠金額,而是表現出得行動力與犯後悔改態度。

詐欺初犯不代表沒事,切勿心存僥倖!

詐欺初犯會不會被關,沒有一定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初犯不是免責保證書!刑法並沒有明文保障「第一次犯罪就一定能免刑」,所有判決都來自整體情節評估。

因此,當面對詐欺指控時,請務必正視處境、尋求法律協助、誠懇應對爭取最有利的處分結果。千萬別以為「這只是小事」、「我第一次而已」,讓誤判與僥倖心態毀了未來。

詐欺初犯相關常見問題:

Q:詐欺罪初犯會直接被關嗎?
A:不一定,需看金額大小、是否和解成功、犯後態度與是否涉及集團等綜合情況評估。

Q:詐欺罪和解後就一定沒事嗎?
A:不一定,法院仍會綜合考量犯罪手法是否惡劣、是否重複犯案、社會危害性等,再決定是否判刑。

Q:詐欺罪初犯有機會緩刑嗎?
A:有機會,但需滿足賠償、悔意真誠、犯罪情節輕微等條件,且須由法院決定,並非自動適用。

Q:詐欺罪初犯可以只罰錢了事嗎?
A:若金額不高、未造成重大損害、加上積極和解,可能判拘役並易科罰金,但仍須視個案情節而定。

Q:被告詐欺罪初犯該怎麼辦?
A:建議儘早諮詢律師,瞭解法律風險、整理有利證據,並積極與被害人溝通爭取和解,爭取緩起訴或輕判的機會。

法律得來訴提醒您

若您或親友正面臨詐欺罪指控,無論是否為初犯,都務必儘早尋求專業律師協助。我們的律師團隊熟悉刑事案件流程,能根據實際狀況提供量身訂做的應對策略,協助您爭取緩起訴、緩刑或最低刑責。請立即聯繫我們,讓專業為您解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