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現自己可能被騙時,第一時間常常是震驚、憤怒,甚至不知所措。許多人在遇到類似事件時會先上網查資料、向朋友求助,卻忽略了一件事:這可能已經不是單純的金錢糾紛,而有可能涉及詐欺罪嫌。
本篇文章法律得來訴將從被害人的角度出發,解析什麼樣的情況可能構成《刑法》第339條所稱的詐欺罪、你該在什麼階段找律師、律師能協助哪些法律程序,幫你在混亂的狀況下找到清晰的方向。
懷疑被騙?先搞清楚對方是否真的構成「詐欺罪」
面對財產損失,大家最常問的是:「這樣算詐欺嗎?」
在刑法中,詐欺罪並不是所有「被騙錢」的狀況都適用,而是必須符合以下四大構成要件:
詐欺罪的構成要件
1. 對方是否有「明知」的意圖
詐欺罪首要條件是「行為人主觀明知錯誤」,也就是說對方在說謊時,必須知道那是假的,而非單純誤會。
實例說明:
- 某網拍賣家早已無庫存,卻仍持續收取下單貨款,最後未發貨,也沒有退款,一再拖延或根本沒有該商品。
- 某人聲稱可協助取得國外高報酬投資,甚至保證收益,實際上根本無該資產或投資商品。
這些都屬於「主觀明知錯誤」的行為,如果單純遲到交貨、寄錯商品等情況,可能只是民事糾紛,而沒有構成犯罪。
2. 你是否因為對方的說詞陷入錯誤?
「陷於錯誤」是詐欺罪中最核心的客觀要件之一。也就是說,被害人必須是因為信以為真而做出原本沒有打算的事情。
實例說明:
- 投資前,被對方聲稱自己是上市公司高層,甚至出示偽造證件,才願意投資。
- 聘請顧問前,被誤導其有特定證照與業界人脈,實際查證才發現一切為假。
這些情形中,被害人皆因對方的虛假資訊而陷錯誤,導致將財產交出,構成「陷於錯誤而處分財產」。
3. 是否有具體財產處分行為?
「處分財產」必須是真實交付金錢、物品,或提供資源、契約義務,單純精神損害或名譽受損不在此限。
常見情況:
- 匯款後對方人間蒸發。
- 簽訂高額合約後發現對方為空殼公司。
- 預付訂金結果發現產品不存在。
這類行為滿足「交付財產」與「遭受損害」兩要素,是詐欺罪判斷的重要依據。
4. 是否因此產生實質財產損失?
即使前面條件都滿足,若最終財產損害無法明確或無法證明,也難以定罪。
舉例補充:
- 「匯款紀錄」是最常見證明,此外也可佐以對話記錄、匯款理由說明、商品資料、對方虛構內容等。
- 如果是現金交付,提款紀錄也是證明方式之一。
為什麼詐欺被害人也需要律師?
許多被害人誤以為「自己才是受害方,不用請律師」,但實際上,詐欺案件常常涉及複雜證據認定、報案流程與民事刑事錯綜複雜。以下是你應該請律師的四個原因:
1. 協助釐清事實與蒐證
律師可以幫助你從頭整理整起事件的時間軸、證據來源、對話紀錄重點等,確認哪部分內容可作為報案依據,避免憑印象做決定。
2. 協助判斷是否構成刑事犯罪
有些交易糾紛看似詐騙,實則屬於民事違約,例如:
- 餐廳收訂金卻臨時倒閉。
- 承租後房東失聯,留下未履約問題。
律師可協助釐清是否達到《刑法》第339條構成門檻,避免誤告、誤判,甚至反被提告誣告罪。
3. 協助報案與與檢警單位接洽
實務上警方常因資料不全而拒絕受理或拖延偵辦,律師的專業說明與案件重整可提升立案效率,甚至加速調查程序。若你遭遇警方表示「這只是民事糾紛」的情況,律師也能從證據與法律觀點出發,提出「構成詐欺罪的具體事證」,爭取立案。
4. 協助後續民事賠償與刑事附帶訴訟
若確定對方構成詐欺,律師可協助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於偵查中提出保全程序,避免對方脫產,讓你求償無門。
找律師的判斷關鍵:誰能真正幫你維護權益?
找律師不只是看費用或名氣,更要考量對方是否懂得如何處理詐欺案件的「刑民交錯特性」以下幾點提供判斷標準:
1. 刑事和解的侷限性
很多人誤認為「只要對方還錢就沒事」,但詐欺罪是公訴罪,即使雙方私下和解、甚至對方將錢全數退回,檢察官仍有權繼續偵查並起訴,法院也可能依法判刑。
這也是為什麼律師常提醒當事人,和解只能影響量刑輕重,不能撤回告訴。
若你是被害人,收了錢是否還能提告?答案是可以。但一旦收受金額並簽署和解協議,若內容載明不再追訴,也可能影響後續民事程序,這時律師的介入可保證你的權益不會誤入「談判陷阱」。
2. 被害人撤回告訴也可能無效
詐欺罪在我國屬非告訴乃論,即便你事後選擇撤告,或表示不再追訴,檢察官仍可繼續偵辦與起訴。
律師能協助你判斷是否要在報案前先談民事償還,或由律師出具存證信函或律師函作為警告、保全證據、釐清立場。
3. 警方說是民事糾紛就不能處理了嗎?
很多被害人曾遇到這種情況:「我去報案,警察說只是民事問題、不受理。」
這其實常見於證據不足或情節尚不明確時。並非代表無法處理,而是警方無法單憑口述立案。
此時律師就能提供幫助,透過:
- 蒐集證據與摘要說明
- 梳理是否具備虛偽、陷於錯誤、處分財產、造成損害等四要件
- 陪同或代表當事人提供報案資料
讓檢警機關能清楚掌握「這不是一般契約糾紛,而是明確詐欺犯罪行為」。
4. 詐欺的提告時效與證據保全極為重要
詐欺罪的追訴期雖通常為10年,但實務上許多證據(例如LINE對話、Instagram紀錄、網銀匯款明細)會在數月內失效或無法調閱,特別是對方帳號停用、刪除紀錄後,更難追回。
若你還在猶豫是否報案、不確定是否構成詐欺,先諮詢律師絕對是優先選擇,反而可能幫你避免錯過時效與證據消失的風險。
常見投資詐欺情境案例解析
案例情境:社群平台認識「投資顧問」
小敏在Instagram上認識一名自稱投資達人的男子,對方聲稱有內線報牌資源,還分享獲利截圖與「成功學長姐」感謝信。她陸續分批匯款共30萬元後,發現對方封鎖帳號並關閉所有社群。
案例解析:
此類案件符合虛假訊息、陷於錯誤、實質處分且造成損害,構成《刑法》第339條詐欺罪構成要件。
不確定能不能提告,也不是不能諮詢律師,很多律師提供初步案件評估服務,可幫助你做出正確判斷。
找律師不是最後一步,而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如果你懷疑自己遭遇詐騙,不知道該不該報案、不確定是否構成詐欺罪,也擔心報案後反而讓對方坐牢、無法還錢,這些矛盾都是被害人常見的心理狀況。
但真正有效的自我保護,是先掌握資訊、釐清風險,而不是單靠情緒做決定。
與其自己上網苦尋答案,不如讓懂法律的人陪你看清楚整體局勢。
律師的角色不只是「打官司」,也是你最早期的策略夥伴、判斷依據與談判顧問。現在就跨出第一步,讓法律得來訴幫您守住權益。